全国咨询热线123456789
七律·到韶山
发布时间:2021-07-14 14:56浏览次数:
  • 七律·到韶山
  • 毛泽东《七律·到韶山》诗词原文、注解与赏析
     
    (一九五九年六月)
     
   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。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。
     
    别梦依稀咒逝川,故园三十二年前。
     
    红旗卷起农奴戟,黑手高悬霸主鞭。
     
    为有牺牲多壮志,敢教日月换新天。
     
    喜看稻菽千重浪,遍地英雄下夕烟。
     
    【题解】
     
    韶山,即韶山冲,毛泽东故乡,诗题“到韶山”,表明为回乡诗。诗人自谓离别32周年,逆推离乡之期当在1927年。为革命而离乡,革命成功而回乡,此中况味,真是“日月换新天”!
     
    毛泽东此次回乡时间是1959年6月25日下午五时许。6月26日到韶山学校,与师生畅谈并合影。下午,到韶山水库,游泳约两小时。复至父母墓前,献上几束松枝,深鞠一躬。离墓地,邀数名老人座谈,且留与同餐。晚住招待所,正好电灯坏,毛泽东说:“我今晚兴致勃勃,要写一首诗,你们给我找个煤油灯。”一灯橘黄,照着这位韶山之子。他伏案而书,《到韶山》一诗问世。为什么不写“回”韶山呢?回乡不是更感亲切?着一“到”字,避一“回”字,或许是诗人故意要稀释心中的浓情。热肠语,冷声言之,加一顿挫,更显思绪万千。
     
    【注释】
     
    [咒逝川]慨叹光阴流逝。逝川,流水,喻时光。参见《水调歌头·游泳》注。
     
    [农奴戟]喻农民起义。戟,古代戈、矛一体的兵器,可用以直刺与横击。
     
    [稻菽]指庄稼。菽,豆类植物。
     
    【品评】
     
    乡情最浓,乡思最绵,回乡的感觉最好。领袖也不例外。“别梦”二句,总领全诗,概述离乡32年,乡思如缕,乡愁如梦,日思夜盼,挥之不去。首句从五代张泌《寄人》之“别梦依依到谢家”化出,易“到谢家”为“咒逝川”,是为了增强时间忧叹,也是生命忧叹。“咒”,不是直言相詈,仅表示无奈状态下的叨念与叹惋‍‌‍‍‌‍‌‍‍‍‌‍‍‌‍‍‍‌‍‍‌‍‍‍‌‍‍‍‍‌‍‌‍‌‍‌‍‍‌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‌‍‍‌‍‍‌‍‌‍‌‍。“梦”有二解,一是做梦,梦回故园;二是人生如梦,踪迹无寻。二解皆通。联系“三十二年前”的“前”字,似将诗人之“梦”定格于对离家及离家后的生命回味为宜。
     
    接下来颔、颈二联,是对别“梦”的艺术阐释。“红旗”对“黑手”,两种力量、两种命运之搏斗也;“牺牲”对“新天”,坚持革命、必定成功之感受也。所以,诗人的“梦”,既不玄虚,又不消沉,真如一曲国际悲歌,伴着诗人的足音,由青年走向壮岁。“红”与“黑”的对比,最有时代特征。“红”是一个系列(红旗、红星、红军、红色政权……),“黑”也是一个系列(黑帮、黑手、黑名单、黑暗统治……),在对立两极,酝酿中国的百年悲欢。等到毛泽东回韶山时,“红”已变成中国的基本色,“黑”则化为飘逝的记忆。“为有牺牲多壮志,敢教日月换新天”,此二句语新,意新,豪气干云,是诗人与革命的毛泽东的创造。
     
    尾联走出“别梦”幻境,回到现实,展示诗人回乡见闻。加一“喜”字,情绪全变。“喜”从何来?既从胜利(日月换新天)来,亦从丰收(稻菽千重浪)来,可见,毛泽东的喜悦包含了革命与建设的双重验证!称农民为“英雄”,初看褒扬过甚,细推敲,则与毛泽东一贯主张“群众是真正的英雄”相契合。
     
    此诗诗情之妙,在于将游子思乡“柔情”与大丈夫报国“豪情”交融于一,而具刚柔两象。
  • 七律·到韶山
  •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: footer.htm